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

拼音wàn shì jù bèi,zhǐ qiàn dōng fēng
基本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,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,不能放火。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,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。
出处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9回:“欲破曹公,宜用火攻;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的典故
三国时代,在赤壁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,叫“赤壁之战”。
当时魏军的曹操拥兵百万,想吞并南方。吴、蜀就联合起来,一起对抗魏。
吴军的统帅周瑜和蜀军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。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,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。
周瑜先用反间计,诱使曹操杀死了曹军中熟悉水战、可以抵挡他们的得力将领蔡瑁、张允。接着又叫庞统假作献计,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。这样,如果着起大火,战船不能分开,曹操的军队就会全军覆没。
周瑜又使出“苦肉计”:当着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将黄盖,然后让黄盖去诈降曹操。实际上,黄盖在归降的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,准备诈降时冲向曹营,发起火攻。
一切都安排好了,周瑜却高兴不起来,反而忧虑成疾,卧床不起。原来,要达到火攻的目标,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条件——要向北岸曹军放火,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。而当时正当隆冬季节,天天都刮西北风。
诸葛亮拜访周瑜,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。诸葛亮对周瑜说,自己能呼风唤雨,可以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。
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,叫“七星坛”。诸葛亮在“七星坛”上祈求东南风。诸葛亮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。他通过气象观察,预测到了刮东南风的日期。到了预定的日期,果然东南风大作,周瑜顺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计划。
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,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自暴自弃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离娄上》:“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” |
眼空一世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1卷:“腹饱万言,眼空一世。” |
百川归海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氾论训》:“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。” |
火树银花 | 唐 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诗: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” |
势力之交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张耳陈余传赞》:“势力之交,古人羞之。” |
当仁不让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 |
用心良苦 | 清·钱谦益《题怀麓堂诗钞》:“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,出西涯之诗疗之,曰:‘此引年之药物,亦攻毒之箴砭,其用心良亦苦矣。’” |
动荡不定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 |
志在千里 | 三国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神龟虽寿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 |
兵无常势 | 先秦 孙武《孙子 虚实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