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驳陆离的成语故事


斑驳陆离

拼音bān bó lù lí

基本解释斑驳: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其它颜色;显得花花搭搭的;陆离:参差不一的样子。形容颜色杂乱不一的样子。

出处战国 楚 屈原《离骚》:“纷总总其离合兮,斑驳陆离其上下。”


斑驳陆离的典故

战国时期,屈原怀才不遇,他多次向楚怀王提出很多建议没有被采纳,与那些贵族阶级的政治主张存在很大的分歧。他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纷总总其离合兮,斑驳陆离其上下。吾令帝阍开关兮,倚阊阖而望予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斑驳陆离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动天地,感鬼神 金·元好问《陶然集诗序》:“诗之极致,可以动天地,感鬼神。”
春风化雨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有如时雨化之者。”
来去无踪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八十一回:“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,来无影,去无踪。”
清清楚楚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6回:“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,弱不胜衣,故憨憨的只管贪看。”
沟满壕平 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沟满壕平,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,寒气逼人,滴水成冰。”
暮史朝经 元·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第三折:“小圣在生之日,萤窗雪案,暮史朝经。”
志在千里 三国魏·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神龟虽寿》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
不三不四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
连编累牍 清 魏子安《花月痕》第三回:“虽终日兀坐车中,不发一语,其实连编累牍也写不了他胸中情绪。”
仁义道德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